简略信息一览:
- 1、圆明园的毁灭的资料
- 2、客家民居资料
- 3、端午节的资料!急急急!
- 4、端午节的由来
- 5、关于北京长城的详细资料
- 6、中国传统民族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圆明园的毁灭的资料
1、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2、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
3、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圆明园也落入他们的手中。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守军力量不足,圆明园的总管大臣文丰选择了投湖自尽,而住在园内的常嫔则因惊吓而离世。在英军指挥官额尔金爵士的命令下,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他们决定焚毁圆明园。
客家民居资料
客家民居,又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这些民居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而著称,是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客家土楼的建造特色与客家人的历史紧密相关。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根据资料显示,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
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多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源于中原,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传统住宅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客家民居主要包括土楼、土围楼、五凤楼等建筑形式。土楼是客家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它是一种***用生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结合石头作为基础,***用分层交错的夯筑法建造的楼房。土楼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融合了防御和生活功能,体现了客家人的勤劳和智慧。
客家民居的建筑特色与客家人的历史紧密相连。傣家竹楼的特点 傣家竹楼是傣族特有的传统建筑,属于杆栏式住宅。
深圳客家民居,以大万世居为代表,位于闽西南与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之间,点缀着众多的圆形围屋或土楼,是中国南方独特且历史悠久的建筑瑰宝。客家民居作为中华古代民居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宏大的规模、精巧的结构,在世界民居艺术中独树一帜。这些民居的特色和建造方式深受客家历史文化的影响。
端午节的资料!急急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的由来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2、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杂药”等与屈原无关。
3、端午节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大家一提到端午节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楚国大夫屈原了。相传楚王听信谗言,将主张抗秦的屈原贬黜流放,在秦国攻破楚国首都后,绝望的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投入了汨罗江。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4、众所周知,每年农历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投身泪罗江,而形成了一个节日。但是还有一些别的说法,我们无从考证,下面精心整理了5个端午节的来历说法。一起来看看吧。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5、五月五日端午节来源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他虽然有心报国,但是也无法挽救这一局面了,于是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毅然决然的写下绝笔诗《怀沙》之后,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6、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古称“重午”、“端五”。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流传于世。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最早见于晋代文献,称为“仲夏端午”。传统上,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屈原。
关于北京长城的详细资料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
北京长城是明朝修建的在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朝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2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中国传统民族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特点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件等方面。民族服装形象的设计提炼应该更抽象、更鲜明、更具标识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思维模式应为浪漫性能动的构思方式,具有敏锐的形象感知能力。
清时代和清末近代,中国男子改穿满族的长衫、马褂、唐装,女子改穿满族的旗袍、旗装。清代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很多,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等。旗装由满洲旗人设计制作,并作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统一的一种袍式服装,所以叫旗装,满语称“衣介”。
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中国传统服饰的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开始用织成的麻布制作衣服,并随后发明了养蚕和丝纺织技术,服饰逐渐完备。殷商时期以后,冠服制度逐步建立,至西周时期,服饰制度逐渐成形。
关于湘箭装饰材料有限公司,以及湖南湘建智科技术有限公司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